本文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出版发行《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十三五”千万贫困人口搬迁脱贫纪实》约稿要求,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相关力量,系统梳理全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形成长篇全景式深度纪实。全篇约1.2万字,由安居篇、乐业篇、幸福篇、特色篇、启示篇等5个章节组成,已于今年7月中旬通过省发展改革委提交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正在组编成书。
序语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这是他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第3次深入秦巴山区省份调研扶贫脱贫工作。“我们一家只花了1万元,就由原来10公里外山上的土坯房搬进了现在120平方米的新家。”汪显平没有想到,自己家如今过上了幸福生活;更没有想到,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如今就坐在自己家客厅的沙发上。
汪显平一家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就能挣钱养家。总书记与汪显平一家老少围坐一起嘘寒问暖、拉起家常。“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汪显平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完成24.93万户84.36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加上同步搬迁15.9万户53.9万人,共计40.8万户138万人。这一搬迁安置成果,占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30%,接近占到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总量接近10%。
2015年11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吹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向贫困宣战的冲锋号。作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旨在将居住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基础严重欠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综合帮扶措施,实现群众稳定脱贫。
5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的重中之重,矢志不移地推进落实。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多次专题研究部署,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科学统筹调度。2016年5月6日,中共陕西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线,将原来由发改、国土、住建、扶贫等多个部门分头承担的移民搬迁工作,统筹交由“十二五”时期承担陕南移民搬迁任务的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原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牵头负责。省委省政府这样决策部署,主要目的是发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原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既有经验和基础优势,高质量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五个一批”扶贫措施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的开端。
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由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原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省直部门共同发力,市县党委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5年来,全省坚持系统思维、正确处理易地扶贫搬迁与脱贫攻坚全局关系,坚持整体思维、正确处理搬迁对象、搬迁选址、搬迁建设关系,坚持协同思维、正确处理搬迁安置和后续扶持、社区建设和产业培育、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关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夯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推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安居篇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难度大,要把工作做深做细。
——习近平
“咱家今天搬到镇上安置社区啦!房子很宽敞,条件啥都好,比咱家以前住的窑洞好多了!你妈就在门口的产业园上班,你就好好读书,不用操心家里……”淳化县十里塬镇的王黑娃掩饰不住搬新家的激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打电话告诉了在外地上学的儿子。
王黑娃原来生活的仙家河村在姜嫄河畔。数孔窑洞依山而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属于地质崩塌灾害区。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建一所新房子,于他而言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以前做梦也不敢想能搬出生活了几辈人的山沟,住上这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的新楼房。如今不但美梦成真,镇上还安排我在农业产业园上班,每月有了2000元固定收入。”王黑娃的妻子高兴地说着。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王黑娃一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群众的命运。
李克强同志在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易地扶贫搬迁要注重依托中小城市、小城镇、工业园区等安置群众,做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陕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始终遵循并认真落实中央要求,通过搬迁聚居人口、聚合要素、聚集产业,从规划选址、安置方式、项目建设、资金筹措、用地保障等5个方面,走出了一条符合陕西省情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
规划选址坚持“三个四”
秦巴山区白河县西营镇天逸安置社区,幢幢新居风格别致,小区地面干净整洁,柏油马路宽阔平坦,绿树掩映苍翠惹眼。白色墙面上醒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标语,散发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5年来,西营镇有1235多户4100多名高山上的群众下山入镇进社区,全镇居住人口由3年前的4000多人上升到8000多人。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在选址上的“三个四”标准,成为全国性示范模式。“四避开”就是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靠近”就是靠近城市、集镇、园区和中心村;“四达到”就是房产能升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借助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大好机遇,依托村镇公路地利条件和产业集中活跃优势,规划选址从根本上奠定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基础。
安置方式坚持集中为主
每天下午,靠近毛乌素沙地的靖边县海则畔移民社区的活动室里热闹非凡。这里琴棋书画一应俱全,成为搬迁群众陶冶精神、交流情感、增进联系的文化纽带。这个社区占地2288亩安置2172户9110人。
5年来,全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22.6万户76.6万人,城镇安置16.8万户60.7万人,集中安置率和城镇安置率分别达到90.8%和72%。集中安置让搬迁群众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推动了新型城镇化。
项目建设坚持质量安全
2019年8月,身有残疾的孙传兵从山阳县高坝镇胡林沟村刚刚搬到镇上的迎宾家园安置社区。一开始,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只掏了几千元,就可以住上这样漂亮结实的新房子。他可是听说过城里的房价高得吓人。可是每天醒来,自己都安稳地睡在新家的床上,四壁是坚固的钢筋水泥。他的心慢慢地踏实了。如今他在社区工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有了稳定收入。新房自来水、天然气入户,生活质量一下子改善了,连看病也不再发愁。孙传兵的母亲也是残疾人,老人掰着手指头算完账以后,咧开掉光牙齿的嘴巴笑了:现在全家每个季度收入大概有9600元,全年接近4万元,很满足了。孙传兵一家的梦想照亮了现实。
“十三五”期间,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建设严守项目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依法实施项目招标、合理控制项目成本、切实增强项目质量,同步加强安全类、功能类、环保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市民化公共服务配套。5年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安置住房和社区规划红线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全部达标;安置社区到主干道连接道路已全部贯通,照明电实现社区全覆盖,动力电实现有需即接,安全饮水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医院,统筹利用周边现有教育、医疗资源等方式,已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子女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入园需要,有效保障搬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
要素投入坚持整合利用
资金投入上依托省移民搬迁集团统贷、统管、统还,履行筹措、拨付、监管、偿还的完全责任,用足用好新增、统筹整合存量、用活信贷金融、撬动社会资本,5年来共计筹措497.98亿元用于搬迁建设。土地投入上围绕脱贫攻坚大局、服从易地扶贫搬迁需要,全力保障、应保尽保,5年来共计审批易地扶贫搬迁及同步搬迁等安置项目用地13.8万亩。
乐业篇
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
——习近平
什么是秦绣?它既不是柔美温婉的苏绣,也不是栩栩如生的湘绣,它色彩饱满、气势磅礴,绣出的是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精气神。
2014年1月26日,李克强同志在镇安县美云秦绣工艺品有限公司考察。当得知这家距离花园移民社区不到50米的企业,已带动社区搬迁群众200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时,他情不自禁地为企业点赞。李克强问道:
“你们这个叫什么绣?”
“这叫秦绣。”
“为什么叫秦绣?”
“我们住在三秦大地,绣工们是秦岭南麓勤劳朴实的农家女子,所以就叫秦绣。”
听了这个解释,李克强兴味盎然。他鼓励大家掌握就业技能,用勤劳双手“经纬自己的美好人生、编织社会的美好未来”。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镇安县,为保证搬迁群众就业安居,县里把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秦巴山区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统筹结合,依托商贸街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打造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探索形成了“以产定搬、以搬促城、产城融合”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
绣出一幅万马奔腾的秦绣,需要想好每一针每一线;抓好涉及数百万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绝不是两点之间的物理位移,而是一场“化学式”的生产生活变革。搬迁只是序幕,正戏在搬迁以后的脱贫。巩固搬迁成果、夯实脱贫举措,让群众在安居的基础上实现乐业,进而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的终极目标。
为了真正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实现经济能够立足、身份能被接纳、文化能够融入、权益能有保障,陕西在多个方面狠下“绣花”功夫。
加快培育产业
未搬迁之前,汉中市佛坪县的雍红霞住在老家半山腰,土房泥瓦,水电不通,一下大雨时就怕垮塌。另外,她上有老人要供,下有娃娃要养,就没有机会外出打工挣钱。搬到城固县江湾安置社区以后,她不但住的放心了,而且在社区旁边的农业产业园区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此过上了“上楼回家吃饭、下楼进厂打工”的新生活。
陕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坚持立足工业园区配置劳动密集型企业、立足农业园区培育现代农业、立足旅游景区发展配套服务业、立足转移就业开展技能培训、立足家庭创业搭建服务平台,实现围绕产业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和围绕就业增收提供充足岗位双向双赢,最终达到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目的。以安康市为例,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聚合人口产业资源优势,通过社区工厂毛绒小玩具撑起了山区致富大产业。截至2019年年底,安康全市建成投产毛绒玩具企业308家,销售及配套企业44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848人,实现产值13.2亿元。据了解,全省依托安置社区共兴建新社区工厂601家,培育就业扶贫基地134家,吸纳贫困搬迁群众10558人。
推进就业创业
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道东村的李战文曾是远近闻名的“懒汉”,能把羊喂瘦,把自己“喂”胖。他从破窑洞搬到新家以后,帮扶干部在村里推行的“八星励志”唤醒了他的脱贫心劲。2017年,李战文通过养蜂赚了8000多元,一下子有了奔头和底气。去年李战文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附近贫困户一起养蜂。李战文说:“幸福不能‘等靠要’,奋斗致富最重要!”
目前,陕西以安置社区为中心,全面落实“三单一卡(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和搬迁对象脱贫明白卡)”,初步形成了社区工厂式、依托园区式、依托景区式、劳务派遣式、公益岗位式、三产服务式等“社区 ”稳定脱贫模式。据统计,全省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已基本实现产业扶持项目全覆盖;21万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实现至少1人就业创业;公益专岗、特设公岗、城镇公岗3种公益性岗位向安置社区倾斜,解决就业2.75万人;全省组织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参加免费技能培训6.52万人,参加免费创业培训5189人。同时,注重在就业创业中充分发挥搬迁群众主体作用,坚持“扶贫扶志扶智”结合,激发群众自我革命、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斗志和能力。
叠加政策效应
提到党安梅,位于吕梁山区深度贫困地区的佳县王家砭镇白土沟村的乡亲们曾一度叫她“可怜人”。她和丈夫先后因意外致残,连去一公里外的地方挑水都成为难题。两个孩子靠借钱上学,家里债务像一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2017年,搬到榆佳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置社区以后,党安梅家先是女儿考上了针对搬迁户的协管岗位,后是儿子通过特设公益岗位招聘找到了工作,还有她的丈夫也通过掌握一门适用技术转移就业找到了事情做,家里光景一下子亮堂起来。党安梅逢人便讲:“移民搬迁帮扶政策彻底改变了我家的生活”!
陕西将“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统筹起来,把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生态、社会兜底等项目、资金和帮扶政策叠加起来,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脱贫要求落到实处,确保多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惠及搬迁群众。
幸福篇
脱贫工作要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习近平
白虎元在榆林市吴堡县城经营一家汽车轮胎修理门市。这里地处吕梁山区,属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57岁的白虎元一家原来居住在黄河边上土石山区的破旧窑洞里,出行、吃水、就医甚至购买日用品都是问题。2017年9月,白虎元搬到了怡馨安置小区两室一厅的单元楼里。现在,出行道路平坦,自来水直接到户,小区超市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头疼脑热10分钟就到了医院,附近的露天广场上,几乎每晚都有一大群人在跳广场舞。
5年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坚持高质量规划搬迁选址、高质量建设安置住房、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同样向搬迁群众高质量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在医疗和养老方面,陕西省实施由财政参合补贴,不但把所有贫困户纳入新农合和大病保险,还适当提高贫困户适用新农合和大病保险的报销比例。目前,全省搬迁群众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比例达到100%。
群众住进了明堂堂的新家,但这房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心里还是不太踏实。经省政府同意,陕西省自然资源厅2020年4月9日出台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按照一户一宅、占新腾旧、销旧发新的工作理念,立足不同安置住房类型,突出分类区别适用政策、落实登记税费减免优惠、强化办证便民利民服务,在全国第一家率先全面开展搬迁群众安置住房登记发证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放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权证书3.2万本,从法律角度明晰了搬迁群众的法定物权。
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安居”,也要谋划“乐业”,方能摆脱贫困走向幸福。在谋划易地扶贫搬迁时,陕西省各地围绕就业和增收两个核心,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安康市白河县卡子镇的柯尊志不但在安置社区有了新房子,妻子也在社区电子厂上班,两个孩子在小区学校上学,一家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搬迁后,柯尊志将山上的老房子拆除建了养殖场,通过这几年扩大规模,现在年养鸡8000多羽,年利润达7、8万元。
搬迁群众在迁入地区已然开启了新生活,那么,迁出地区原有的耕地、旧宅子怎么样了?还有,国家给的各类惠农补贴怎么办?从柯志尊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山上老地方兴产业、山下新地方住新家”的陕西易地搬迁普遍形态。
2017年7月10日,李克强同志在宝鸡市大湾河村与即将搬迁的贫困户面对面座谈,了解当地易地搬迁方案和补贴政策。李克强说,易地扶贫搬迁需做好长远谋划,既要妥善解决村民安置和就业,也要创新思路做好乡村原址开发,要算精这笔“可持续”细账。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陕西省不仅着眼新家园,把群众搬出来,而且回望旧家园,精准计算搬迁的“可持续”细账。
接续保障群众既有权益
陕西既立足当下,又谋划长远,既面向迁入地区妥善解决群众安置等重大问题,又面向迁出地区抓好原址农耕地生产,持续推动原址可持续开发利用,有效保障群众既有权益。通过鼓励土地流转经营等办法,确保群众原有的耕地承包权等原有收益不断档、国家给予群众的农业补贴政策有延续。
有效保护迁后生态环境
从迁出地区大多数生态脆弱敏感、自然灾害频仍的特点出发,对腾退出来的旧宅基地,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全部复垦或复绿,有效增加耕种面积或生态空间。通过搬迁不仅解决贫困问题,而且持续巩固全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截至10月23日,全省搬迁已复垦复绿18.3万户6.69万亩,复垦复绿率100%。
科学筹措安置偿贷资金
陕西在全国属于较早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省内流转的地区。这一做法与重庆的地票制度一起,推动了全国性增减挂钩指标跨省调剂政策的出台落地。搬迁后腾退出来的土地指标,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省内流转或跨省调剂,有效筹措偿还前期搬迁贷款。5年来,全省实施增减挂钩指标调剂流转7.14万亩收益199.6亿元。
2019年11月,中共陕西省委印发《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省委组织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自然资源厅等7部门分头出台了具体措施,简称“1 7”后续扶持政策体系。这个政策体系着眼于后搬迁时代的稳定脱贫与逐步富裕,持续整合相关政策优势、切实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奋力践行为民初心使命。开往幸福的列车不舍昼夜、砥砺奋进。
特色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
——习近平
纵观“十三五”时期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省委省政府坚定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了百万人口的搬迁安置工作。这其中,有五个烙印鲜明的陕西特色。
决策前瞻性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汪洋同志2017年1月在陕调研期间指出:“对于移民搬迁工作,陕西是在全国率先开展的,探索了一系列好的做法。国家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设计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经验”。“十三五”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从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生命安全,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的全局对易地扶贫搬迁进行决策部署,充分彰显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治本性民生工程、全局性发展工程、关键性生态工程的前瞻性特征。
谋划系统性
2017年5月7日,中共陕西省委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必须立足实际、区分情况、分类施策。“三类搬迁统筹”。陕西省贫困人口大部分处于偏远深山区、生态保护区、贫穷聚集区“三区叠加”区域,全省以易地扶贫搬迁为主,统筹推进扶贫搬迁、避灾搬迁、生态搬迁,系统彰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精模式推进”。以精准搬迁实现人、 地、房、业有机对接,以精确施策强化先业后搬、以业促搬、以岗定搬、订单搬迁,以精细管理加强社区建设、激发社区活力、建设社区文明。“三方集思广益”。陕西省自然资源厅、西安交通大学和陕南3市政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组建了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研究基地,开展政策创新研究,为不断丰富完善当代移民搬迁提供决策支持。这在全国承担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22个省份里属于第一家。
发展整体性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陕西省从“十二五”到“十三五”,10年时间从山大沟深之处搬离了316万群众,这本质上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场农村改革。通过搬迁,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搬迁,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了农业现代经营水平,促进了土地等自然资源集约利用;通过搬迁,加快了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的职业化和市民化。易地扶贫搬迁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布局协同性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布局协同性表现在资源配置“双向靠拢”、群众权益“双轨过渡”和环境治理“双地统筹”。资源配置“双向靠拢”。既把搬迁群众作为生产力主要因素向街区、园区、景区和城镇、集镇、中心村庄等安置区域迁移,通过共享共用减少重复建设;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配套优先向安置社区布局,产业就业脱贫项目优先向安置社区倾斜,通过资源集中增强承载能力。群众权益“双轨过渡”。就是迁出地继续维护好搬迁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各类国家补贴等既有权益;迁入地接续解决好搬迁群众子女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创业就业培训、住房确权登记等现实需求。环境治理“双地统筹”。就是提前布局安置社区垃圾处理和排污设施建设,同步推动旧宅腾退地区生态修复恢复。
建设集约性
陕西严格遵循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规划,努力把节约集约发展理念落实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当中。安置空间集约化。鼓励提倡社区化集中安置,充分利用国土空间提高安置率,降低空间布局上的粗放浪费。安置用地集约化。优先盘活存量土地保障搬迁用地,尽可能利用存量严控增量;采取奖励措施推动旧宅腾退复垦复绿,保持搬迁地区土地综合利用总量平衡。安置投资集约化。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严控安置住房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成本,尽可能减少建设投入。
启示篇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
易地扶贫搬迁绝不仅仅是一项社区建设工程,更是一项涉及安置就业收入、经济社会生态、人口资源环境重大调整、重新布局和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5年来,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和同步搬迁138万人,完成全国1/10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10年来,全省移民搬迁316万人,推动全省1/10的人口告别大山、开启新生。5年或10年,在历史长河里转瞬即逝,于平凡人生历经几多酸甜苦辣:搬迁令多少基层干部早生华发,又让多少人民群众摆脱贫困!
一个跨越:命运从此改变
2017年12月10日,陕西省商洛市腰市镇的搬迁户二代、上海复旦大学学生王维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一场易地扶贫搬迁与社会发展政策创新论坛上,讲了这么一段话:“我们沮丧过、自卑过,哭过、笑过,但生活的希望一直都没有放弃过。我们始终坚信,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座中无不动容,久久难以释怀。
以人民为中心是陕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无论是138万还是316万,改变的不仅是这些群众的居住条件,还有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未来的命运走向。今天,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已然敲门。从一方水土养不活、养不起、养不好一方人,到今天的易地扶贫搬迁新生活,这是贫困群众命运的一个跨越。
两种作用:搬迁众志成城
易地扶贫搬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群众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新时代的移民搬迁壮举众志成城。
突出群众主体作用。始终明确群众主体地位,重大决策充分听取群众呼声、准确把握群众诉求;始终尊重群众发展意愿,灵活安置让群众主动搬迁自觉搬迁;始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示范引领等增强群众发展能力。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始终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陕西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为核心的“1 x”制度,构建陕西易地扶贫搬迁“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始终加强队伍建设,锻造一支“顾大局、敢担当、重协作、能吃苦、讲奉献”的搬迁工作队伍;始终加强方法创新,工作中形成的三项协议一次签、三项规划一体编、三类建设协调推、三就措施配套跟、三方力量同发力等“五个三”工作法,已经成为当代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范本。
三效开花:脱贫硕果在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0年来的陕西移民搬迁尤其是5年来的易地扶贫搬迁,其中蕴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渐呈现。
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前提。搬迁选址避开沟壑地带,降低人为扰动环境;搬迁建设避免削山斩岩、填河改江、损坏植被等,减少搬迁破坏环境;安置社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有效遏制农村面源污染;搬离地区腾退旧宅复垦复绿,促进生态环境有效修复。
易地搬迁拉动固定投资和居民消费。5年来,陕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财政直接投资497.98亿元,拉动建材等相关行业持续增长,带动劳务中介等产业蓬勃发展,推动搬迁社区周围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社区工厂星火燎原,最终带来的是社区、产业、就业、收入、消费等逐渐兴旺……
易地扶贫搬迁的社会效益润物无声。汪洋同志曾经在搬迁户子女、上海复旦大学王维同学的来信上写了这么一段话:“通过我们的工作,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增强了年轻一代对党和国家的热爱。这是江山永固的基础。王维同学的来信,应当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做好工作的动力”。
四化同步:提升发展质量
在全省大格局里,陕西易地扶贫搬迁犹如神奇的催化剂,催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四化同步”如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般,提速增量同时提质增效。
据统计,陕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来,全省城镇化率提高了5.5百分点。搬迁群众开始向市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等不同角色分化。安置社区与街区园区景区双向靠拢,不仅为群众就业提供了机会便利,为产业发展解决了用工需求,同时也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水平持续提升。搬迁后腾退宅基地复垦和迁出地承包土地流转等,为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态化提供了生产经营基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基本实现4g网络全覆盖。以电商为代表的信息化把生态型农产品推广到全球各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五级合力:守初心践使命
2020年4月21日,陕西省平利县的一片茶园里。习近平总书记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地向茶农们走来。在他身后分别是陕西省、市、县三级党委书记和蒋家坪村党支部书记。
“五级书记”同框,彰显的是一心为民的执政初心,宣示的是摆脱贫困的时代使命。在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途上,省、市、县、镇、村五级党委书记肩负脱贫政治责任、披坚执锐挂帅出战、精准施策攻城拔寨。
5年来,通过举行省市县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全省易地搬迁现场观摩会,把五级书记抓搬迁的顶层设计落地落实落细;5年来,通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三问三解三促”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解困、解忧、解疑,促就业、促服务、促维权,把五级书记抓搬迁的政治责任转化为密切党群关系的工作行动;5年来,通过实行乡镇党委联系包抓社区党建制度、推行“互联网 党建”模式、开展“社区党支部 产业链 贫困户”提升行动,把五级书记抓搬迁的基层实践凝聚成社区振兴的明媚希望。
续章
站在2020年的时空坐标上,回望5年来全省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这是人类历史上挑战贫困的一次大规模主动迁移,这是新时代中国农村又一场彻底性伟大改革。这场志在脱贫的搬迁改革,让千百万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贫苦民众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与以往农村改革自下而上源自基层不同,这一场易地扶贫搬迁自始至终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层决策的耿耿之诚、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脱贫攻坚工作,并在延安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对家乡和全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挂在心上、存在胸间、行在足下。李克强、汪洋、赵乐际、丁薛祥、胡春华、何立峰等领导同志来陕调研或在陕工作期间,关怀关注关心陕西的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以及中国农业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陕西易地扶贫搬迁鼎力支持。这些期望与要求,这些激励与鞭策,让陕西干部群众倍感鼓舞与振奋,纵然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经历千难万险,完成了138万人“挪穷窝、换穷业、断穷根”的易地扶贫搬迁历史任务。
从易地搬迁到后续扶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伟大复兴,秦岭黄河呼唤着新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三秦大地激荡着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强劲鼓点,中华儿女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样一个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即将告别贫困的历史时刻,我们不能忘记一个大国领袖10年来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跋山涉水、访贫问苦,不能忘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铿锵誓言,不能忘记一个9千万党员的执政党对14亿人民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
2020年4月23日,陕西西安。千年古城一扫疫情带来的阴霾,明媚阳光,花儿盛开,鸟儿啼鸣。时隔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乡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乡音未改、情怀如初。他指出,陕西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完成剩余扶贫、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还需要做大量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他强调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7月10日,中共陕西省委出台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对接、政策对接、产业对接、机制对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果说摆脱贫困就是万里长征的话,那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就是长征路上新的起点;开创人民群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在持续扶持和长效机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全省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为工作基础,全省发展和改革部门担纲牵头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以钉钉子精神共同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大道至简,实干立足。
白驹过隙,只争朝夕。
撰稿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等部门,以及陕西日报社、《当代陕西》杂志社、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主要媒体机构的关心指导与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谨致谢忱!